“地震”時該做甚麼?不該做甚麼?如何降低傷害、損失?

歡迎分享:

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,地震頻繁發生,平均每年會發生超過一千次以上的地震。其中,規模較大的地震發生頻率雖然不高,但一旦發生,往往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。因此,加強地震防災意識與應對能力,對於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
地震來臨時該做甚麼?

地震來臨時,首先要冷靜,並且不要驚慌失措。在室內,應立即就近躲到桌下、牆角或是強固櫥櫃旁邊等可以掩護的地方,避免靠近窗戶、鏡子、玻璃門等易碎物品。如果是在戶外,應盡量遠離建築物、樹木、電線杆等高聳物,不要躲在橋下或是隧道中,以免受到坍塌物傷害。此外,應妥善保管重要文件、貴重物品及緊急用品,例如飲用水、緊急救援包等,以免發生地震時無法取得或者受損。

地震來臨時不該做甚麼?

地震來臨時,有些行為應該避免,以免增加自身風險。例如,不要用電梯、不要在室內奔跑或亂竄、不要衝出室外、不要在窗戶或樓台上觀察地震等,這些都會增加自己受傷的風險。另外,不要輕信謠言或傳聞,遵守官方發布的地震相關資訊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亂。在地震來臨後,也不要急於返回室內,應先確認周圍是否安全,並注意可能發生的餘震。

地震來臨時如何降低傷害、損失?

地震來臨前的準備和預防措施,可以減輕地震造成的傷害和損失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可以定期檢查住宅或辦公室的建築結構,確保其符合防震標準。在室內,可以安裝防震墊、固定家具和電器等,以防止它們在地震時倒塌或砸傷人。此外,可以學習緊急應變知識和技能,例如逃生、急救等,以便在地震發生後能夠及時有效地應對。最後,應該做好備災準備,儲備足夠的食物、飲用水、醫藥用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,以應對地震造成的可能影響和後果。